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多個少數民族大規模南下而造成與漢族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

起因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長期以來受到壓迫的胡人趁機起兵,於是中原大亂,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又因為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曾撰的《十六國春秋》一書,該書將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個政權獨立記錄,故又有將此一時期稱為「五胡十六國」者,實則政權的數目遠逾十六個,建立者也不限於胡人。

開始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于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

永嘉之亂

主條目:永嘉之亂

311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于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漢將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姪司馬業(或作司馬鄴),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愍帝。

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俘虜晉愍帝。

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東晉開始。

前秦崛起前

319年,石勒據襄國(今河北邢台)自封「趙王」,史稱後趙,其勢力佔據了了華北的一半。

320年刺史張寔被殺,張茂在西北成立前涼王國。

328年劉曜攻洛陽,被後趙的石勒所殺。次年,劉曜之子劉熙被俘,漢趙滅亡。

337年慕容皝建立前燕王國。(兒子慕容俊即位后改為帝國)

350年冉閔殺石鑒,建立冉魏帝國。

前秦崛起後

351年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帝國,358年苻堅殺苻健三子苻生,重用王猛,376年統一北方,成一大帝國,與晉帝國南北對峙。

383年苻堅發動淝水之戰,攻擊東晉,前秦軍在謝安、謝玄的謀略下,不戰而潰。華北各種勢力趁機割據,再次陷入分崩離析。

淝水之戰後

384年慕容垂稱燕王,建立後燕帝國;慕容泓自稱濟北王,建立西燕帝國;姚萇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後秦帝國。

385年乞伏國仁建西秦王國。

386年前秦大將呂光,聞知苻堅已亡,建後涼王國。

397年禿髮烏孤建立南涼王國;段業被沮渠蒙遜推為首領,建立北涼王國。後燕慕容德南下滑台,建立南燕帝國。

400年敦煌李暠叛北涼,建立西涼王國。

405年譙縱自稱成都王,建立西蜀王國。

407年鐵弗人赫連勃勃建立胡夏帝國,同年七月,慕容雲殺後燕君主慕容熙,建北燕國。409年,慕容雲為寵臣所殺,馮跋繼承其位,

北魏統一華北

西元431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胡夏,436年滅北燕,439年逐北涼,統一華北,最後僅剩下「南朝」劉宋帝國與「北朝」北魏帝國,史稱「南北朝」時期,五胡十六國結束。

此一期間整個中原地區歷經了中國歷史上136年的分裂割據、互相混戰的動蕩時期。

影響

永嘉之亂以後,華北長期陷於戰亂,晉室政權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東晉。

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

一般較普遍的說法,現代閩南的鶴佬人的始祖,來自於此時期南遷的中原人士。而客家人的始祖,來自於宋朝靖康之難後。

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包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六族(漢族、匈奴、鮮卑、羯、羌、氐)之間進行了長期混戰和屠殺,到五胡亂華的後期,除漢族和鮮卑族外,羯、羌、氐、匈奴中的白奴幾乎被完全屠殺殆盡,鮮卑族最終取得政權建立北魏,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

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民族的融合和演變

華夏族在春秋戰國及之前的時期,還沒有民族的自我意識。到了漢代,中原的人們開始有了國家疆域內是一個共同的民族,之外是各種蠻族的想法。五胡亂華加劇了這種國族意識,由於漢朝留下的光輝和影響,華夏人又逐漸被稱為漢人。

十六國時期,大量北方的遊牧民族遷徙到中原,逐漸和漢族融合,這樣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之後再也沒有發生。

在東北亞有兩大古老遊牧民族:匈奴和東胡。匈奴一支在漢代時遷往歐洲,另一支(包括羯人)經十六國之後徹底融入漢族。東胡民族中的鮮卑在十六國期間十分活躍,建立了多個政權。鮮卑之後大部分融入漢族,還有一些成了後來蒙古人、契丹人的祖先。而匈奴和東胡混血的鐵弗人在十六國期間建立的胡夏政權滅亡之後也和鮮卑一起融入漢族。在更北面的另一支鮮卑柔然則在與北魏多年征戰之後逐漸融入漢族、歐洲的匈牙利族和蒙古人、契丹人。

北亞的另外一個古老遊牧民族敕勒(丁零)也在十六國後期大量融入在中國北方爭鬥的鮮卑、漢族之中,並融入漢族。敕勒的另一支則成為了後來唐朝(其開國皇帝李淵是漢族和鮮卑族的混血)在西北方的的主要盟友和敵手回鶻。回鶻之後演變為新疆的主要民族維吾爾族。

在西面,羌族和氐族在漢朝時就和中原漢族有往來。三國時期魏國、蜀國都借過羌兵,馬騰曾和氐族聯合。十六國中期羌族和氐族在陝西、甘肅一帶相繼建立政權,之後大部融入漢族。同時氐族的一部分和吐蕃人融合形成藏族。羌族後來的一支党項族在宋代建立了西夏政權。羌族今天仍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與在中國北方發生劇烈的民族融合同時,中原文明南遷(衣冠南渡),南方的東晉及後來的南朝也繼續向南擴張,造成漢族和南方的百越諸族的融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