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內憂外患

內憂外患

西晉的政治風氣日益敗壞。曹魏時提倡唯才是舉,名節逐漸式微。司馬氏執政後又誅殺異己,使得西晉開國功臣大半屬於無德無才的人物。於曹魏時期壓抑的世族在司馬懿及陳群羽翼下抬頭,當時出名的世族代表人物有琅琊王祥、滎陽鄭沖、陳國何曾、臨淮陳騫、穎川荀顗荀勗、河東衛瓘、河東裴秀、太原王渾、泰山羊祜、河內山濤、京兆杜預等。當時社會「奢侈」和「貪污」不斷,世族大多失去東漢的優良傳統,反而汲汲求利。由於奢侈和貪污密不可分,當時士大夫幾乎都收賄聚財。晉武帝雖屢屢提倡節儉,但未以身作則,徒託空言。石崇為當時首富,在金谷園建立別館,他曾與外戚王愷鬥富,晉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幫助王愷。曹魏時期的清談,到晉代時許多士大夫紛紛效倣,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祿又求出世隱遁的士大夫。

朝政方面,由於諸臣在「平吳」與「立嗣」議題上發生爭執,使得黨派形成。羊祜與張華支持伐吳,認為必克;但司馬氏寵臣賈充、荀勗及馮紞反對,所以拖延數年。等到平吳後,賈充慚恨失計,於是怨恨張華。在立嗣上諸臣爭執更劇。當時太子司馬衷昏庸無能,武帝之弟齊王司馬攸較仁孝慧敏。大臣衛瓘、和嶠主張廢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勗及馮紞極力反對。最終晉武帝仍然不能捨子立弟,遣返司馬攸回其封國,最後他憤怨而死。

軍事方面,西晉立國後,武帝分封諸王,於277年遣諸王就國,其中一些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瑋督荊州。統一後,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武帝裁撤州郡兵。分封諸王與去州郡兵是避免權臣專政及地方割據的發生,但卻使宗室權力有逐漸凌駕中央的趨勢。當時邊境的胡族遷入中原,對晉帝國呈現半包圍形勢。這些胡族時時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因此心生不滿。河西鮮卑禿髮樹機能與匈奴劉猛的內侵,使郭欽建議用武力將內遷的外族強制遷出,武帝不用。由於胡漢摩擦狀況仍未改善,當朝廷元氣大傷後,周邊胡族便爆發五胡亂華。

晉武帝十分好色,為了便於挑選宮女,於273年禁止全國婚姻;滅吳之後又將孫皓後宮的五千名宮女納入,使得當時後宮具有萬人規模。他繼承先帝基業,本非雄略之才。由於未能解決政風腐敗、黨派亂起、宗室權力擴張與外族內遷問題,種下日後八王之亂與永嘉之禍的遠因。

沒有留言: